馬上註冊  |  找回密碼

SAY討論區

查看: 79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4技巧讓家長和孩子溝通更順暢 [複製鏈接]

Rank: 7Rank: 7Rank: 7

好友
0
帖子
5558
積分
11032
最後登錄
2018-7-23
在線時間
0 小時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3-7-27 06:03:4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您在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是否時常會感到“牛頭不對馬嘴”,原本是關心孩子,可是他卻不領情;想說點知心話,卻發現孩子心不在焉……其實,孩子在與家長溝通時是有選擇性的,如果您無法開啟他的心扉,自然也就無法正確地與他進行交流,好話未必能起到好作用。
  技巧一:關心話語,簡練說
  場景與假設
  1.您送孩子去上學,出門前,邊給他整理衣服邊叮囑他:“樂樂,路上要小心,過馬路時要等綠燈,遇到生人別隨便搭腔,遇到什麼困難,記得找警察……”可您的孩子卻頭也不抬:“媽媽,您真煩人,每天都講這一套!”
  2.您去學校接女兒回家,一路上,邊給她擦汗邊關切地問:“苗苗,在學校聽話嗎?有沒有人欺負你?還記得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嗎?”結果,女兒給您的回答卻是:“媽媽,我的耳朵都要起繭了!”
  事實與結果
  在這樣的交流與溝通中,您越來越無法理解孩子:這孩子怎麼越來越討厭我?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長的關心和愛撫,但“小大人”意識又使他常表現出不願接受的樣子,尤其不喜歡家長“窮追猛打”式的提問和喋喋不休的說教。
  ●應該這樣做
  有位聰明的媽媽曾在兒子上學前故意問:“路上應該註意什麼?”兒子快樂而驕傲地回答:“註意安全!”由此可見,對於關心的話,家長幹脆、簡練的囑咐會更加有效。
  技巧二:知心話語,含情說
  場景與假設
  1.您忙了一天了,回到家還要拖著疲乏的身體做飯,可5歲的女兒偏偏有道算術題不會做,過來找您幫忙。您心裡很煩,但壓住火氣跟她說“知心話”:“甜甜,媽媽現在忙死了,作業待會兒再做,體諒下媽媽,啊!”結果,女兒去看動畫片了,您後來也忘了這事,第二天早晨醒來,女兒發現作業沒寫完,大哭大鬧,不肯上學。
  2.您發現兒子這兩天心情不好,整天悶悶不樂,於是您讓先生去和他說說知心話,溝通一下,可是,才6歲的兒子居然發脾氣了,說爸爸侵犯他的隱私權。您和先生面面相覷,措手無策。
  事實與結果
  家長放下身段,想和孩子說說知心話,結果,卻發現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並不奇怪,隨著小家夥的漸漸成長,您會發現,他內心的秘密越來越多了,有時,甚至用謊言來搪塞您的關心。
  ●應該這樣做
  家長若想與孩子交心,首先要註意營造融洽的氛圍。勸導孩子,也應註意方式、方法,比如:“小強,爸爸給你講故事,講爸爸像你這麼大時的淘氣事兒……”就這樣,兩代人或隔代人的交流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知心話才能為孩子所接受、理解。
  技巧三:開心話語,帶理說
  場景與假設
  1.您今天升職了,心情愉快,想把這份快樂讓4歲的女兒一起分享:“然然,爸爸厲害吧,如果你以後也像爸爸這麼厲害,我和媽媽就滿意了!”沒想到,小家夥不以為然:“我以後肯定比您厲害。”您笑到一半,卻發現女兒的嘴巴噘得高高的,很不開心。
  2.女兒今天幫您洗碗了,您很開心,於是遞給她一個蘋果:“來,這是媽媽獎勵給你的!”可您發現,女兒的眼神裡似乎有些期待,可您不知道她需要的不是蘋果,而是一句獎勵或者鼓勵的話。
  事實與結果
  家長覺得越來越弄不懂孩子,往往自己很快樂的時候,因為一句話或者一件小事“得罪”了孩子,讓小家夥變得不開心,再或者,您明明是想讓小家夥開心點,卻弄巧成拙,反倒讓他哭起了鼻子。開心話能消除孩子心裡的不痛快,而一家人分享開心更能增添家庭的凝聚力,不過,如何讓開心話有趣而又意味深長卻並非易事。
  ●應該這樣做
  有位父親看書時太困,睡著了,連眼鏡都沒來得及摘。醒來後,女兒問他,為什麼睡覺時還戴眼鏡,這位父親靈機一動,詼諧地說:“爸爸做夢也在看書,不戴眼鏡看不清字呀!”而有位媽媽在兒子考試考砸後,一邊講笑話開導他,一邊告訴他“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寓理於趣的回答,使孩子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有益的教育。
  技巧四:憂心話語,變通說
  場景與假設
  1.孩子的成績直線下滑,老師已經找您談過很多次話了,作為孩子的母親,您感到特別憂心,於是您對孩子說:“你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的臉都讓你給丟盡了。”可兒子的成績卻下滑得更厲害了。
  2.3歲的兒子變成了“小霸王”,不讓任何人動他的玩具、零食、動畫書,您知道這樣不好,可是孩子這麼小,說大道理他不懂,於是隻好嚇唬他:“寶寶,將你的東西分一點給大家吧,否則媽媽就不高興了!”小家夥才不管您高興不高興,依然“霸道”。
  事實與結果
  孩子讓家長憂心、煩心的事情不少,如何將憂心話語變通說可是一門學問。因為,說得好能使孩子改變壞習慣,得到好心境;說得不好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變成孩子的“心病”。
  ●應該這樣做
  如果孩子成績下滑了,您應該先分析一下原因,然後再有針對性地和孩子交談,讓他明白您的憂心與關心,而不是責罵和訓斥。如果是“小霸王”,您可以讓他試著和別的小朋友交換玩具、零食,他一旦感觸到友誼和分享換來更多的東西和快樂,自然會改掉這個陋習。對於一些不適合直接同孩子當面說的話題,可采取留紙條、寫信、向孩子推薦一篇文章、一本好書等方式進行溝通。
  要知道,家長間接式的變通做法,既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也比較容易接受。
  此外,再教家長們和孩子溝通的兩個小秘訣: 
  秘訣一:談話方式隨孩子成長變化
  伴隨孩子的成長,家長與孩子之間談話的內容及交流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從中也可以看到兩代人之間心理距離的變化。譬如:
  ●孩子在襁褓之中,家長不時動情地“自說自話”,心中充滿無限憐愛,此時,家長的心態是對孩子無條件地接納。
  到了孩子已能滿處亂跑時,大多數家長又要重新回到自己的職場,由於工作、家庭的雙重壓力,家長便期望孩子能少給自己添些麻煩。在這一階段,有些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的態度、語氣,會因自己情緒的不同而變化:心情好時與孩子講話較溫和;情緒差時,會因一些小事責備、訓斥孩子;此階段家長與孩子交流時,對孩子的接納程度已不再是百分之百。
  ●孩子上幼兒園或者學校,家長更多的是關心他學習成績的好壞,對他接納的程度也常以成績為標準。家長最愛問孩子:“有沒有聽老師的話?”“考試多少分?”“老師喜不喜歡你?” 孩子的學習成績常是家長態度的晴雨表。家長與孩子的對話,已然是兩個成年人的對話方式。
  從回顧家長與孩子談話方式的變化過程,不知您是否悟出了什麼?諸多家長與孩子溝通不良的個案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孩子自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在對他說話時,比較多地從“應該對孩子說什麼”角度出發,而很少考慮“怎樣說孩子才接受”。常常忽視了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知識容量、心理特點、生活經驗以及社會背景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並且是處在一個日益發展的動態過程中。如果家長對孩子說話的內容、方式,不能與孩子的變化相吻合,結果隻能是家長的話孩子越來越不聽,或者“聽不懂”。
  孩子在接受教育時是有選擇性的,並非所有正確的、應該實施的教育內容都會為他所接受。孩子隻接受樂於接受的內容和方式。因此,家長有必要研究怎樣同孩子說話。
  秘訣二:註意和孩子溝通時的語氣
  平時在跟寶寶說話時,你有註意自己的語氣了嗎?對寶寶說話一定馬虎不的!要不會給寶寶帶來心理壓力的!
  信任的語氣
  孩子特別希望得到成人特別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對孩子說話時要表現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學打羽毛球,你用信賴的語氣說:“星星,隻要努力學,認真學,一定能學會打球的。”這無形中就給了孩子一份自信,並讓他明白,隻有堅持才能獲得成功。切勿用的是挖苦的語氣,這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傷害,令他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自信。
  尊重的語氣
  從兩三歲起,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自我意識會愈發強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見,說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當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時,應該用尊重的語氣:“那你再玩一會兒,不過,玩完了,可一定要學英語。”孩子就樂於接受了。
  商量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例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亂丟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這麼說:“星星,玩具亂丟,多不好的習慣啊,你跟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千萬不要用命令的語氣,否則,孩子聽你責備,心裡就會產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開心的。
  贊賞的語氣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和表現欲,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加以贊賞,會讓他更加樂於表現。孩子畫了一幅畫,也許畫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畫的熱情和認真勁兒就是最大的優點。當孩子把畫捧給你看時,不能輕描淡寫地應付幾句,這樣會讓孩子對畫畫失去熱情和信心。應該用贊賞的語氣肯定他的作品。孩子的表現欲得到了滿足,有了快樂的情緒體驗,對畫畫就會更有興趣。
  鼓勵的語氣
  要孩子做到沒有過失,這是不可能的。當孩子做錯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應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積累經驗,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幫媽媽端飯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爛了。你不能責備他,這樣會打擊孩子嘗試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氣。應該用鼓勵的語氣,既教給實踐的方法,又給了孩子再次嘗試的信心。
  總之,爸爸媽媽們記住,和孩子溝通時,一定要牢記:
  ●把自己也變成孩子,走進他的世界,和他融成一片。因此,家長是否擁有一顆赤子之心,非常重要。
  ●和孩子密切相處,從他的語言及行為中了解他的想法、喜好和內在需要。
  ●註意孩子的反應與態度。在和孩子說話時,仔細地把他的話聽完,了解他的想法及立場。
  ●體會孩子的感受。當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與好朋友或心愛的寵物分離時,家長隻是一味地告訴他“沒關系,堅強一點”,“這沒什麼好難過的”,會讓孩子覺得家長一點都不能體會他的感受。若家長能以同情和理解的態度對待孩子,適時地給予親情慰藉,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了解孩子的發展,不要盡說些他無法理解的話,或提出他達不到的要求,讓他覺得辛苦,壓力大。
  ●認真回答孩子的問話。孩子提出問題時,應先了解其真正含意,並針對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問:“媽媽,你要不要去買菜?”這個問題的真正意思可能是:“媽媽,我想跟您一起去買菜。”假如您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說:“要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聽了必定會很高興。
  ●避免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你真傻”,“你太讓我失望了”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責備、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語氣說話。
  ●經常變換新鮮的話題,引起孩子的興趣。例如:“我猜猜看你今天發生了什麼事?”“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來到地球……”等話題,相信會比“今天過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更吸引孩子。
  ●充實孩子的生活經驗。親子對話的題材,往往來自生活,家長可以帶領孩子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汽車的顏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著打扮、說話內容,百貨櫥窗……都可以成為談話的素材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讚好讚好0 Unlike!Unlike!0 分享 傳送 邀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馬上註冊 |

Archiver|手機版|SAY討論區

GMT+8, 2024-4-19 13:13 , Processed in 0.669404 second(s), 7 queries .

Powered by go2tutor.comDiscuz! X2

© 2024 Community Networks Limited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