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馬上註冊  |  找回密碼

SAY討論區

查看: 792|回復: 0

孩子財迷?這是天才寶寶的特征 [複製鏈接]

Rank: 7Rank: 7Rank: 7

好友
0
帖子
4557
積分
9108
最後登錄
2018-7-27
在線時間
0 小時
發表於 2013-7-27 04:45:40 |顯示全部樓層
  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道,英國牛津大學天才兒童研究中心前講師貝納德特泰南認為,許多天才兒童可能在學校或考試中表現並不優異,但他們在其他方面的表現能夠說明他們擁有高於同齡兒童的才能。泰南制作的一個相關電視系列“讓你的孩子成為天才”,近日在英國的電視臺剛剛播出,就好評如潮。
  泰南為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列出一份天才兒童特征清單,希望那些以考試論英雄的家長們能夠參照清單,發現孩子的潛能。
  在清單中,她給出小學生6大最容易被家長忽視的才能特征,家長們可以從下面6個方面觀察自己這些淘氣包子女,發現他們身上的潛質,然後提供相應的指導。
  霸道:大事小事全都得聽他的,什麼事他都要管,都要由他安排。這是擁有領導才能及組織能力的表現,有做領袖的潛質。
  財迷:小學時已積極地將平日獲贈的糖果和零用錢積攢起來,等到需要用的時候拿出來用。這種孩子天生有理財觀念,他們很可能成為未來的大企業家。
  貧嘴:凡事追問到底,讓大人非常煩。但這種孩子的好奇心如果能得到家長的賞識並悉心栽培,日後可能當上著名記者、探險家或美國太空總署的宇航員。
  搗蛋蟲:把玩具擺得滿屋子都是,喜歡用樂高積木搭巴黎埃菲爾鐵塔。這類孩子長大後或許會成為貝聿銘第二,是出色的設計師或建築師。
  故事王:自從學會走路和說話,就愛聽故事、講故事,繼而寫故事。不要壓抑想象力,《哈利波特》作者羅琳小時候的想象力就非常豐富。
  小話癆:一天到晚講個不停的孩子,大人們千萬不要叫他閉嘴,這是具有語言天賦的表現,長大有望成為大律師,是成為新聞主播的材料。
  “並不是孩子的所有才能,都能通過一支筆和一張紙的考試來證明,”泰南說,“他們可能擅長建築、有豐富想象力或有領導才能。這些才能,需要家長慢慢地發現。”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其實,具備以上6大天賦的孩子,往往表象都是調皮搗蛋,不聽話的樣子,如果沒有具備慧眼的老師和家長,孩子的天賦就被抹殺,而真的向‘差生’方面發展。
  孩子的天賦有兩個因素,一是基因,二是後天的形成。基因會把孩子分為內向和外向兩種性格,然後經過後天的培養,則會逐漸具備五種能力,創意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決策能力和中立能力(即體諒別人,為別人著想的能力)。這後天的五種能力就不是靠課本、靠背書、做題、考試能培養出來的。把自己的聾啞女兒培養成美國波士頓大學的博士,周弘可謂是“天才”制造專家了,“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巨大潛能埋伏在每個孩子身上,往往是父母親手掐死了天才的幼苗。”他正是被《卡爾威特的教育》書上的這句話打動的。
  美國的教育專家進行了一個實驗:專家們在一所學校裡“發掘”了幾個天才兒童,一年後,專家們再次來到這所學校,老師們高興地向專家們匯報說,“專家們挑選出的那幾個天才兒童果然非常了不起!”專家們聽了隻是笑了笑,原來,這幾個兒童當時隻是專家們隨手任意選出的。不要把神童變成“神”中國早有“拔苗助長”的成語,但“一歲孩子學生物”、“11歲男孩可倒背《老子》”之類的報道仍常見諸報端。有人指出,中國的神童教育是把正常的孩子變成異常,而美國的神童教育是把異常的孩子變為正常。在美國偏向於鼓勵家長或學校順著自然的方向去發展孩子的優點,在學校裡他們學習的東西很廣,最終總會落到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上。這樣孩子才能全面地享受成長的過程。
  天才也要遵循自然規律,要順其自然地讓“天才”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否則他的人生也是失敗的。一個馬來西亞“神童”的故事:這個孩子8歲的時候就能做高中的一些數學題,被國內媒體競相報道為“神童”,父親計劃讓他15歲拿到博士學位,於是在他12歲時帶他去美國上大學,父親全職陪讀。然而沒過幾個月,孩子就患上嚴重的精神病,不吃不睡不說話,一年後隻得退學,回國治療無效死亡。這名父親也追悔莫及,他說“不應該強求一種違背自然規律的發展”。
  美國也搞“神童教育”,但中國與美國的“神童教育”是有所區別的,中國搞的是神童崇拜,是先把“兒童”當成“神”,然後按著施的教育,而美國的所謂“神童教育”,是針對孩子某些方面的特長提供所需要的特殊教學服務。
  孩子很聰明,你就順著他的自然規律去成長,孩子遲早都會走上他最擅長的那條路的,父母根本不用著急。美國的“童子功”是不屑早學、多學的,對於某些方面有特別超前的孩子,美國也有加速學習班,但通常是單科跳級,而不會整個跳級。
  他說,越是聰明的孩子,家長越是要註意讓他全面發展,這樣他的聰明才能走得長遠。
  看中外教育孩子的對比天才兒童沒有“統一教材”
  片斷一:“標準差生”在美國成了天才王楠子曾是上海某中學的一個“標準差生”,他調皮叛逆,屢教不改,被班主任“重點關照”安排他一個人坐在教室裡的最後一排。無奈之下,父親把他送到了美國求學。8年後,他獲全美動畫比賽個人組冠軍,並被老師表揚“是個天才”,成為費城藝術學院動畫專業最出色的學生。
  片斷二:美國孩子這樣上歷史課中國歷史課講西安事變,老師會講完史實,要求學生記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等。
  而美國老師會讓孩子們分成幾個組,分別編輯一份當時中國的報紙、日本的報紙、西安當地的報紙;也可以讓孩子自編、自導、自演一段周恩來、蔣介石、張學良、楊虎城的對白,並讓孩子作一份西安事變的研究報告。
  片斷三:中美高中生央視《對話》
  2005年,央視《對話》欄目中,主持人讓中美高中生都搞一個援助非洲貧困兒童計劃。中國學生談古論今,從歌頌絲綢之路到吟詠茶馬古道,然後有人表演彈古箏,彈鋼琴……最後對非洲的援助計劃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隻說會組織去非洲旅遊,組織募捐,建希望小學等。
  而美國高中生的方案,則是從非洲的實際情況出發,包括食物、教育、飲用水、艾滋病、避孕等一些看起來很細的實際問題入手,做什麼,怎麼做,甚至每一項的預算竟然精確到幾元幾分。整個計劃幾乎可以直接實施。
  專家點評:
  這些小片斷反映了中美教育的不同。在美國,高中以前的學生、幾乎是沒有課本的,老師來設計課程,他看重培養孩子的能力,而不是會背多少課文,學會多少單詞之類。
  很多國內老師要求他提供美國的最佳教案,其實美國教育鼓勵個性化、多元化,沒有所謂的最佳教案。如果某學校,某地區的老師們都使用統一的教案,老師的特點,學生的個性就統統被扼殺了。
  就像人生是沒有標準答案一樣,教育方法更不是能夠統一的。教育者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學會尋找知識的能力,教他做飯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把飯放在他面前。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馬上註冊 |

Archiver|手機版|SAY討論區

GMT+8, 2024-3-29 15:58 , Processed in 0.82705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go2tutor.comDiscuz! X2

© 2024 Community Networks Limited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