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進入手機版 | 繼續訪問電腦版
馬上註冊  |  找回密碼

SAY討論區

查看: 2837|回復: 31

正在「脫亞入歐」的李嘉誠,曾抓住這麼四個浪潮 [複製鏈接]

Rank: 1

好友
0
帖子
3
積分
11
最後登錄
2015-3-6
在線時間
1 小時
發表於 2015-3-6 21:23:59 |顯示全部樓層
[轉載:熱新聞]
1月9日,李嘉誠控制的長江實業、和記黃埔聯合發布重組公告(見虎嗅文《李嘉誠萬億資產大騰挪》)。引人矚目的是,長實、和記兩間香港公司重組後將變更為兩間註冊地為開曼群島的公司——長和、長地(港人稱這種手法為遷冊)。
2013年以來,長實與和黃不斷拋售亞洲資產,把資金投向歐州、北美和澳洲早已引起廣泛關注,遷冊觸動了港人本已脆弱的神經乃至掀起輿論狂潮。「李嘉誠看淡大陸、香港前途」、「李嘉誠與政府關係不好了」,還有人認為李超人慾擒故縱,先打壓市場信心再收割優質資產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要理解李嘉誠的真實意圖,最好的辦法是研究他的發跡史。平時不少媒體對李嘉誠的關注多聚焦於個人品質與領導力,如:作為領袖,要比其它人花更多時間籌劃未來;市場好景時,不會過分樂觀;市道下跌時,也不過分悲觀;不論你有多強壯或能幹,只要你心胸不廣闊,你不會成功等等。這些成功學雞湯並無多少營養。不妨換個角度,看看李嘉誠一生抓住了哪四個浪潮。一般而言,每個這樣的浪潮都能使成功的弄潮兒身價增長百倍,李嘉誠連抓四個,終於使個人財富達至萬億規模(十的八次方)。
第一個浪潮:人口紅利及工業化
解放戰爭後期,大批逃避戰爭的人們湧入香港。這些被稱為「戰爭難民」的內地人,相當一部分人屬於「有產階級」。到1950年,香港人口從戰爭剛結束時的50萬人激增至220萬人。此後,大陸政治運動和「自然災害」、東南亞「排華」,在客觀上都促使更多的資金和人力流入香港。據維基百科估測,1950至1980年間,大陸逃港人數達200萬到250萬。
戰前香港幾乎沒有工業,經濟結構為單打一的轉口貿易。二戰結束的一段時期內,香港資金和勞動力的密集程度,在滿目瘡痍的世界可以說無出其右。天時、地利使香港一度成為「世界工廠」之一。
1950年,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2歲的李嘉誠用東拼西湊的5萬港元創辦了「長江塑膠廠」。此前,他憑艱苦卓絕的打拚在一家塑膠公司任至總經理,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
經過八年篳路藍縷的奮鬥,到1958年李嘉誠終於憑借「塑膠花」贏得人生第一桶金,是年長江塑膠廠營收、凈利潤分別突破1000萬港元和100萬港元。
香港地域狹小、缺乏科技及工業基礎,製造業只能主打塑料、五金、紡織等輕紡產品,同質化競爭日趨嚴重。李嘉誠沒有沉湎於「塑膠花大王」的桂冠。他預見到香港製造業前途艱辛,在第一時間把從製造業賺取的資金投入地產。
果不其然,到1960年,李嘉誠起家的塑膠及玩具業已擠進557家公司,1972年,增至3359家、從業人數佔全港勞工總量的13.2%,其中半數以上專營或兼營塑膠花。由於原料進口被洋行壟斷,加之中東石油危機,1973年香港塑膠業一度被逼到生死邊緣。此時,已是地產大享的李嘉誠積極組織塑膠行業自救,甚至從長江的庫存中拿出12.43萬磅原料半價賣給「友商」!
第二個浪潮:香港土地增值
香港地少人多,平原地區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5萬到13萬(旺角)。直到今天 ,居住一直是香港的大問題。此外,從轉口貿易轉向製造業還需要大量的廠房。再後來,香港向現代服務業轉型並成為遠東金融中心,對高檔寫字樓、酒店的需求極為旺盛。
1958年,李嘉誠從塑膠花淘到第一桶金後就動手在北角興建一座12層的工業大廈,1960年又在柴灣建起第二座工業大廈。這兩個只租不售的項目成為李嘉誠進軍地產的基石。據港府公布的數據,1980年與1959年相比,工業用地價格上漲280.8倍;商廈寫字樓用地價格上漲73.5倍;住宅用地價格上漲82.2倍。
1966年「文革」狂熱感染了香港左派,「中共將武力收復香港」的謠言四起,移民潮、物業拋售潮應聲而起。李嘉誠審時度勢逢低吸納,到1970年代初,持有物業達到35萬平方英尺(3.25萬平米),每年租金收入390萬港元。此外,還持有7項在建工程。
憑着這點本錢,長江實業(1972年7月更為此名)於1972年11月在港上市,募集資金3150萬港元。同一時期上市的新世界募集1.6億港元,恆隆地產募集2億港元,而新鴻基募集10億港元。當年,市值只有1.57億港元長實只是勉強位列「華資地產五虎將」,與英資置地更是無法相提並論。
在香港,看準人多地少、房地產必旺者大有人在,但唯有李嘉誠在歷次大風大浪中(1973年開始的石油危機引發香港股災、1980年代中英談判遇到波折香港爆發信心危機股市一度崩盤、1989風波、1997亞洲金融危機、2007世界金融危機等),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便利條件進行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採取「人棄我取」的策略一次又一次成功抄底。
還有一點也很難能可貴,就是李嘉誠從不拘泥於所謂的「商業模式」,地產估值低時就多進少出(購入土地、興建、出租),地產估值高企時則多出少進(建成物業出售而不是出租)。
進入20世紀90年代,長實系在香港擁有出租物業、在建工程及土地儲備合計達7588萬平方英尺,成為香港「地王」。沒有一次踏空的李嘉誠,成為戰後半個世紀香港土地升值最大的受益者。
第三次浪潮:英資退華資進
李嘉誠、包玉剛等華資精英崛起前,香港是英資洋行的天下,更確切地說是四大洋行(怡和、太古、和記黃埔、會德豐)的天下。其中持牛耳的怡和洋行創立於1832年,故有「未有香港、先有怡和」之說。和記黃埔為香港第二大洋行,業務涵蓋地產及酒店、港口及相關服務、零售及製造、基建和能源等領域,市值達到62億港元。
1979年9月,在滙豐銀行幫助下,李嘉誠僅以1.278億港元取得和黃實際控制權(滙豐將所持的和黃債轉股半賣半送給李嘉誠,而且只需付對價的20%做為定金即可生效),當時長實資產僅為6.93億港元。
李嘉誠成為英資大行的第一位華人老闆,當時不少人認為他只是僥倖得手、無法駕馭龐大的和黃。但令人驚嘆的事實是,和黃這艘「舊航母」重新乘風破浪,凈利潤4年漲了4倍,自此李嘉誠獲得「超人」的稱號。2000財年,和記黃埔營收、息稅前利潤分別達到848億港元和196億港元。
1985年1月,李嘉誠以29億購得十大英資上市公司中「港燈」的34.6%股權。港燈是持有專營牌照的電力集團,與另一英資公司中華電力集團形成寡頭壟斷。李嘉誠覬覦港燈多年,卻引而不發,當時機成熟僅用16小時完成決策及商務談判。各國資本市場上,為奪「肥肉」明火持杖、雞飛狗跑、曠日持久停牌的現象屢見不鮮,李嘉誠吞下港燈沒有出現競相抬價,反而折讓13.5%(省下4.5億港元),港燈甚至沒有全日停牌,真是乾淨利落之極!




好友
0
帖子
356308
積分
381066
最後登錄
2024-3-28
在線時間
0 小時
發表於 2015-3-6 21:24:00 |顯示全部樓層
我是來收集資料滴...

Rank: 1

好友
0
帖子
3
積分
11
最後登錄
2015-3-6
在線時間
1 小時
發表於 2015-3-6 21:24:22 |顯示全部樓層
耐心等待、精心策劃、審時度勢、有勇有謀,就是這樣,李嘉誠運用資本的力量一點點地將香港從「女王之城」變為「李家之城」。港人住的房子、用的電、上班的寫字樓、幹活的碼頭、購物的零售店,打電話、看電視……不論直接還是間接,香港人每賺一分錢、每花一分錢都撇不開與李嘉誠的關係!
英資節節敗退並非因為無能,而與香港特殊的地位有關。以怡和為例,1949年,當時怡和的大老闆為在大陸的資產奔走呼號,直到1952年才放棄努力,不僅元氣大傷更留下心理陰影。數十年來,怡和對中央政府存有太多的戒心,雖然捨不得手裡的搖錢樹但對香港的前途卻信心渺茫,奉行「賺錢在香港、發展在海外」的政策。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怡和海外投資遍及20多個國家,從英國房地產到中東石油,從夏威夷到菲律賓。英資洋行持續從香港抽血,每遇政治、經濟風波更是不惜「賣兒賣女」,這是李嘉誠、包玉剛(吞併九龍倉)們一再得手的根本原因。
第四次浪潮:大陸房地產熱
1978年9月,隨家人逃到香港39年之後,李嘉誠作為港澳觀禮團成員應邀到北京參加國慶典禮。從那時起的十年當中,李嘉誠沒有急於投資而是到各地考察、捐款:1979年在潮州捐建「群眾公寓」,1980年捐資2000萬港元在潮州興建兩所醫院,參加捐建韓江大橋,累計捐資8億港元創辦汕頭大學;1984年,向中國殘疾人基金會捐款100萬港元……
李嘉誠再一次表現出極大的耐心,廣布善緣、結交權貴、待機而動。當1989年部分外資撤離時,李嘉誠向中國殘疾人基金會捐款500萬港元(此後至1996年又陸續捐出6000萬港元)、為北京亞運會捐款1000萬港元。同時採取慣用的「人棄我取」戰略,迅速耀升為在大陸大投資最多的港商。兩年後,李嘉誠獲批興建「東方廣場」,20多個部級單位、40余個市級單位、100余個區級單位、1800余戶居民還有麥當勞紛紛給「李超人」騰地兒。李嘉誠在內地獲取優質項目的能力可見一斑。
十幾年來,大陸房地產熱、土地價格暴漲有目共睹。據業內人士估算,長和系在大陸的土地儲備穩定在1500萬平米到2000萬平米之間。儘管李嘉誠否認囤地,但長和系開發緩慢,從拿地到清盤動輒十年以上。拿地時樓面地價僅幾百元,銷售時單價幾萬元,幾十倍、上百倍的增值是客觀存在的。
在BAT崛起前,大陸富豪榜前十位多數被地產商佔據,他們的財富多半來自於土地增值。他們與李嘉誠之間不存在誰學習誰的問題,「天與弗取,反受其咎」,大家抓住了同一個浪潮而已。
今天的李嘉誠與半個世紀前的凱瑟克家族
事實勝於雄辯,拋售內地與在港資產、長江與和記遷冊都是明擺着的,非要逼李嘉誠親口承認撤資才算撤資?
遷冊有充分的技術借口——BAT等眾多中國公司上市主體也註冊在開曼……真是這樣「森破」?上世紀八十年代未,香港掀起遷冊風。到1990年12月,怡和、置地、大昌等77家上市公司將註冊地從香港改為開曼、百慕大或英國,誰都不缺借口!
曾經,李嘉誠用行動旗幟鮮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港人主心骨」滙豐銀行借收購英國米特蘭銀行之機遷冊倫敦,李嘉誠立即辭去滙豐銀行非執行副主席職位(要知道,那不僅是榮耀,更意味着與滙豐密切的戰略合作)。遷冊意味着什麼,李嘉誠比任何人都清楚!
其實,僅從長實近三年的現金流量表就可發現長實在收縮的端倪:
1) 企業處於擴張中,投出的錢多於收回的,投資活動造成現金凈流出;處於收縮中,則相反。2011年,長實投資活動產生120億元的現金凈流出,2012年為28.4億元凈流入,2013年現金凈流入升至68.9億元(包括出售物業所獲54.3億)。
2) 類似地,擴張中借的比還的多,融資活動造成現金凈流入。2011年,長實凈融入127億,2012年逆轉為流出16.5億,2013年凈流出38.3億。通俗地說就是:加緊還錢。
3) 2014年上半年,長實的進取動作只有收購澳洲天然氣商和加拿大機場停車服務公司兩起,後者交易金額達27.2億港元。
當年與英資洋行鬥智斗勇,對手意興闌珊的心態,李嘉誠可謂體會到了極致,所以他在收購港燈時才那樣從容不迫。歷史驚人地相似,如今86歲的李嘉誠,走上了當年談判對手凱瑟克家族(怡和洋行之主)的心路。
「脫亞入歐」是李嘉誠深思熟慮的結果,「動靜」如此之大還想掩人耳目是徒勞的,以「長江、和記在香港、大陸仍有眾多資產」反駁資產拋售更是可鄙的。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英資撤退、滙豐遷冊並沒有影響香港的繁榮。李嘉誠撤資不是什麼「危險信號」,沒必要過度解讀、惶惶不可終日。


好友
0
帖子
352568
積分
373946
最後登錄
2024-3-28
在線時間
0 小時
發表於 2015-3-6 21:32:23 |顯示全部樓層
哈哈,頂你了哦.

好友
0
帖子
344638
積分
360009
最後登錄
2024-3-28
在線時間
0 小時
發表於 2015-3-6 21:44:23 |顯示全部樓層
這是一篇不錯的帖子

好友
0
帖子
345987
積分
361330
最後登錄
2024-3-28
在線時間
0 小時
發表於 2015-3-6 21:45:29 |顯示全部樓層
初來乍到,請多多關照。。。嘿嘿,回個帖表明我來過。

好友
0
帖子
346038
積分
361327
最後登錄
2024-3-28
在線時間
0 小時
發表於 2015-3-6 21:49:43 |顯示全部樓層
很有吸引力

好友
0
帖子
352530
積分
373131
最後登錄
2024-3-28
在線時間
0 小時
發表於 2015-3-6 22:03:57 |顯示全部樓層
昨晚多幾分鐘的準備,今天少幾小時的麻煩。  

好友
0
帖子
352004
積分
372789
最後登錄
2024-3-28
在線時間
0 小時
發表於 2015-3-6 22:21:00 |顯示全部樓層
我該不會是最後一個頂的吧

好友
0
帖子
348518
積分
363885
最後登錄
2024-3-28
在線時間
0 小時
發表於 2015-3-6 22:21:02 |顯示全部樓層
先占個位置,記錄這個好帖子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馬上註冊 |

Archiver|手機版|SAY討論區

GMT+8, 2024-3-28 17:18 , Processed in 0.690436 second(s), 7 queries .

Powered by go2tutor.comDiscuz! X2

© 2024 Community Networks Limited

回頂部